七星瓢虫的特点和本领


七星瓢虫的特点和本领

七星瓢虫,俗称灰头翁,是一种鞘翅目的瓢虫科昆虫,体色主要是灰色、白色或灰褐色,也有其他种类 。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已发现近20种,其中国内特有7种,国外仅分布于非洲部分地区 。七星瓢虫在我国主要有2种不同的为害模式:1.以卵产于土表土壤中,当卵孵化后则移至地下埋藏 。
一、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色多为灰褐色或灰白色,雄虫体色多为黑色或灰黑色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雌雄均具蜜腺,雄虫将卵产于土中,卵于土中发育 。雌虫胸部、腹部末端有4对小刺,每对小刺均分前后两个小刺 。
二、生活习性
七星瓢虫以卵或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雌虫先产卵在小根或木条上,虫卵孵化后再取食小根和木条上的小幼芽,取食后会继续萌发成大根;成虫在土中越冬,代成虫平均寿命6-8天,若虫寿命10-12天;春季在土中越冬者卵占大多数,在春暖后成虫交配产卵或活动取食,一般产卵后不取食,越冬期也只取食越冬前幼芽后或幼芽间枝条上的汁液和芽苞上未长出新叶时 。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雌交配盛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幼虫越冬盛期 。全年可以连续发生2代,为害严重时可连续发生5-6代 。
三、发生规律
七星瓢虫在我国主要在春夏两季发生,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至6月上旬陆续进入危害高峰期 。以幼虫在杂草和嫩枝基部或地面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其成虫盛发期,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其产卵盛发期 。此虫主要危害水稻和小麦等作物,在杂草上主要为害小麦,发生量大 。在玉米上也会为害番茄等蔬菜作物;在水稻上会为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中的心叶和幼嫩组织;在小麦上还会为害根茎部植株和根系 。发生时以老熟幼虫从被害处基部向两侧扩展,钻入老熟蛹中 。在大田条件下,发生7~10代;土壤水分大时多发生;干旱时则在幼嫩组织部位取食生长良好的嫩叶 。
四、为害特点
主要以成虫或若虫在植物上越冬 。成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卵 。产卵时将卵产在叶片正面朝下的部位,卵上有黄色点状斑,多在叶脉两侧或叶背中心偏上,卵于4月中下旬孵化,5月初开始产卵,产卵多在叶背背面出现黄色网状斑线 。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防治成虫和若虫的关键时期,若虫在这个时期若不能及时发现虫情会造成严重后果 。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为害叶片后,可以粘附很多种细菌上于叶片背面呈黄绿色,并可随叶片被作物表面病原菌污染造成大面积发病 。幼虫咬食叶片时形成叶斑并能直接接触叶肉形成大量白斑,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积累,对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影响 。
五、防治方法
【七星瓢虫的特点和本领】
1.化学防治:采用药剂防治,可用辛硫磷(或杀螟松)、敌百虫、辛硫磷(或杀螟松)等按2:1:400~5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2.生物防治:可利用瓢虫中所含白僵菌等寄生生物抑制七星瓢虫取食和产卵,降低虫口密度,提高种群水平和种群质量等优点 。3.物理防治:在瓢虫发生盛期及时摘除老叶并集中烧毁,消灭成虫和卵;在成虫发生盛期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强抗病能力;在成虫羽化盛期喷施0.3%~0.5%硫酸铜溶液或0.2%苦参碱溶液等药液进行地面喷雾防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